這本被譽為世界最暢銷的工商管理書籍,美國優秀企業的管理聖經,《福布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工商書籍。兩位作者花費數年時間,輾轉美國各地,深入企業進行調查研究,綜合了數百個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最後篩選出43家優良“標本”,進行解剖和探究。樣本涉及製造、信息、服務、銷售、交通、食品等諸多行業,包括大名鼎鼎的IBM、通用電氣、惠普、3M、麥當勞、寶潔等。在作者眼中,“卓越”的標準是指企業除了表現在財務方麵的長期的優異業績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度的創新精神。
雖然它是一本80年代的書,但它卻在日新月異的年代裏經久不衰。書中總結了優秀企業的八大基本屬性,概括起來就是以下八大經典理論
1. 不能“硬”管理。
2. 要重視,而不是駕馭員工。
3. 要注重“軟性”的東西,特別是文化。
4. 勇於嚐試,勇於失敗。
5. 接近顧客。
6. 自主和創業精神。
7. 以人為本。
8. 組織單純,人事精簡。
《追求卓越》告訴我們的是:員工的熱誠絕對要比譬如“今天必須說服10個人買我們的產品”這樣的絕對指標來的有用。作為曾經在銷售行業實習過的我對此非常認同。今年寒假我在鴻星爾克專賣店做導購員,為了完成公司安排的每月指標,我們每天要達到9000元的成交額才能交差。當時正值新任店長與舊任店長做交接工作。當時每天開會舊任店長簡單說明今天要成交的金額外,還會跟我們交流一些銷售經驗以及工作上、生活上要注意的事情。而新任店長卻不停地把焦點放在成交額有沒有完成這個問題,即使我們遠遠完成了成交額,他也在不斷提醒我們不能得意太早,因為別人已經快要追上來了。時間一久,我們導購員的積極性明顯倒退了很多。麵對每天的成交額都顯得力不從心了。如果新任店長能明白這個道理,關心我們、鼓勵我們、信任我們,我們導購員的積極性也許不會在最後關頭才消退導致不能完成公司安排指標。
不可否認的,每個人都想要自己出類拔萃。在成功的組織中,這種想法更為強烈。我們一再發現,企業隻要讓員工對自己的命運有些許控製權,就能激發他們強大的動力,死心塌地為公司效力。有個心理學的實驗足供佐證。在這項實驗中,受試者須解幾道謎題和做校對的工作,但是周遭環境很嘈雜:有兩個人在說西班牙文,有一個人在說亞美尼亞語,還有一台油印機運作的聲音,以及計算器、打字機和街上的噪音。實驗人員把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隻能照吩咐解謎題和做校對;另一組則可以按按鈕把噪音關掉,這是一種控製的象征。可以控製噪音開關鈕的受試者,答對謎題的數目是另一組受試者的5倍,校對所發生的錯誤也隻有另一組的幾分之一而已。最重要的是“可以控製噪音開關鈕的那組受試者完全沒有用到這個按鈕,光是知道自己有這樣的控製權,就足以造成明顯的差異”。
在研究卓越企業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人在解釋自己公司的特質時,經常用到故事、口號和傳奇。企業更注重“軟性”的東西,特別是文化。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這些故事、神話和傳奇都非常重要,因為它們可以傳達公司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文化的主導和連貫,對卓越企業而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特質,這點在卓越企業之間毫無例外。文化的力量越強,越以市場為導向,公司就越不需要政策手冊、組織圖和詳細的程序與規則。在這些公司裏,員工知道在大多數情況下應該怎麽做,因為公司的價值觀非常明確。
雖然《追求卓越》中提及的某些企業可能已經失敗了,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八條原理所具有的真正價值以及它給企業運營帶來的深遠影響。正如彼得斯所言:“遵循這8條原則,你會贏,肯定會贏,我永遠不會這樣說。我要說的是,忽視這8條原則,你會失敗,肯定會失敗”。